综合
首页 > 学院新闻 > 综合 > 正文
张国君教授团队发文阐述了一种兼备放疗增敏功能的乳腺癌手术导航平台
发布时间: 2022年03月15日浏览次数:

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执行院长、医学院张国君教授团队及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刘小龙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综合性期刊Advanced Science(IF 16.8)上联合发表论文“Biodegradable Nanoprobe for NIR-II Fluorescence Image-Guided Surgery and Enhanced Breast Cancer Radiotherapy Efficacy”,阐述了一种基于生物体内可降解纳米探针、可用于乳腺癌手术导航和放疗增敏的多功能诊疗平台。pc加拿大预测准确率博士研究生杨瑞钦及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王培园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张国君教授及刘小龙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等5项基金的资助。

乳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保乳手术是早期乳腺癌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可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乳房的外观、达到美容效果。然而,仅凭外科医生的“眼看、手触”等主观经验实施该手术,往往切不干净导致术后复发,或者切出过多影响美容效果,其中的切缘评估技术瓶颈一直未有突破。而另一方面,对需行放射治疗的患者,大剂量的X线在杀伤肿瘤的同时又损伤正常组织,避免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达到最好治疗效果同样是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为此,研究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巧妙地构建了一种全新结构的多功能分子探针。动物实验发现,首先,该探针可通过靶向作用在肿瘤部位聚集,在激光照射下发出穿透力深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把肿瘤的轮廓完整地描绘出来而利于实时可视化精准切除,降低肿瘤残留率,并且提高术后生存时间;其次,该探针可增强X线对肿瘤的杀伤作用,相比对照组,可显著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提高放疗的疗效;第三,探针在肿瘤酸性环境中可较为快速地降解并且排出体内,突破了大多数无机纳米粒子在体内不可降解的局限,有利于降低无机纳米材料在体内的长期蓄积毒性并临床转化应用。

张国君教授的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示,新型生物可降解纳米探针可以实时、动态、可视化肿瘤的边界,为保乳手术提供影像学的保障和支撑,是很重要的临床依据。由此可见,该研究为实现精准保乳手术和/或放射治疗提供了一举两得的新策略,一旦临床转化成功,将有望造福广大患者。

(文\杨瑞钦、高艺洋 图\杨瑞钦)


Top